返回

《孔子.回首63》解讀先哲真性情

06/10/2017

提起孔子,不少人第一時間想起萬世師表、儒家學派創始人等的身分,雖然他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但他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對現代人仍影響深遠。Elsie知道,中英劇團在去年曾首演原創劇《孔子63》,獲得熱烈討論,而本月中旬上演的《孔子.回首63》,則是在《孔子63》上,再加入不少新元素,今次是講年屆七十三歲的孔子,亦是他臨終前的一段時間,回望十年前遭遇「陳蔡之厄」的往事,從中反映他做事的堅毅精神,以及處世的智慧,值得年輕人欣賞及思考。

今次《孔子.回首63》,將由兩位重量級資深演員,分別飾演不同年代的孔子,飾演七十三歲孔子的是資深戲劇人麥秋,他同時是該劇的故事概念及導演,去年曾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至於飾演六十三歲的孔子,則是中英劇團第一代香港演員張可堅;另外,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是該劇的編審,可見台前幕後的陣容鼎盛。

Elsie早前跟麥秋見過面,知道他原來在十多年前,已有意把孔子的故事搬上舞台。他說在十多年前,曾帶多位老師到內地作文化之旅,為當時剛提出要推行通識教育而作準備,其中去到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曾拜訪孔子第七十六代傳人孔祥林,並出席有關孔子的講座,了解孔子更多故事,認為他的性格,並非現時世人所看,只得「至聖先師」、「有教無類」、「有學問」般表面,而是還有一些堅毅性格。

「例如他在十七歲時,即使帶孝在身,也要加入士大夫會議。這於當時來說是於禮不合,但他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從這些例子看到孔子立體的一面,所以想到作為戲劇人,如果寫到孔子也無憾了。」麥秋說曾跟孔祥林討論孔子人生有何遺憾?孔祥林就推敲孔子曾周遊列國十四年,但最後仍然空手而回感到遺憾,而麥秋亦很同意這個想法,並推動了製作有關孔子故事的話劇,最後亦揀選他老年兩個年代的故事創作,結果去年有《孔子63》,今年再有《孔子.回首63》。

麥秋說,孔子一生經歷甚多,兩小時的舞台劇一定不盡,但不能失實,其中孔子在七十三歲時,他的妻子、兒子、徒弟已相繼離世,但他在劇中所面對生老病死的態度,表現了他的睿智。此外,孔子六十歲時遭遇「陳蔡之厄」,在陳國和蔡國之間被圍困,斷水斷糧,目的是不讓他到楚國,這段經歷是他人生中最大危機,麥秋指甚少人探討孔子這段經歷,並了解他當時的想法,所以在劇中亦有這段歷史。

孔子的年代距今甚遠,說話用語跟現代不同,Elsie也擔心劇中對白會否過於艱深?麥秋就說,該劇的對白不會艱深。「始終不是文章,經修飾過,會有很多四字詞語,但朗朗上口,一聽就明。」麥秋說這劇的訊息要用心看,看完後會有思考和討論空間,入場前如能做少少功課,了解孔子的生平故事,會有助理解劇情,相信十七至七十歲的人也適合看。

通過《孔子.回首63》,麥秋希望觀眾感受到,為何孔子被困陳蔡,仍然不放棄及繼續堅持?「面對人和事,永遠有解決的辦法;但面對天意,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和能耐,以及對自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