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堅

疫情這三年,忙得不可開交。排戲、公演、變陣、閉館、演員中招、後台人員中招、五成入座、退票、取消。


我素來是對現實很悲觀,但對將來很樂觀的人。這三年像是上天在考驗我這套論述是否統一。無論大家如何醉心與投入在即將公演的劇作內,總敵不過突如其來的變種病毒。劇場的門隨時關上,有時連佈景都未完成,已經跟那齣戲說再見。


傷心過沮喪過,日子還是要過,當那齣曾經被逼腰斬的劇作再現舞台,實在令人動容及振奮,那時會發現,我應該要感謝那些難捱的日子,因為沒有再讓我們重新琢磨的時光,便不會有今時今日令人驚喜的劇作,潛龍勿用,才會飛龍在天。


我在劇團的辦公室內放了一小盆文竹,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我還是經常回到劇團,自己獨個兒在辦公室工作,陪我最多的是這盆文竹,它不需要多澆水,不需要常曬太陽,走過這三年抗疫路,今個春天看見它的樹葉仍是那麼翠綠,也許我們互相看見對方的生命力,只要相信,我們總能燦煥的讓生命盛放。

 


現任中英劇團藝術總監。資深戲劇工作者,全方位參與演出、翻譯、監製、導演、劇評及藝術行政等工作。

中學時期已作職業性演出,曾參演香港話劇團首季第一齣戲劇《大難不死》,1979年參與創立海豹劇團,1982年加入中英劇團,成為第一代華人駐團演員。1989年獲香港大學翻譯文學士(榮譽)學位,開始為不同劇團翻譯多部劇作。憑藉歷年戲劇界累積的人脈及經驗,為多個劇團監製不同類型的話劇,1999年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劇場空間,成為創團藝術總監。2011年,張氏獲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主修導演。張氏任職中英劇團總經理期間,早在藝術上獻計良多,繼任藝術總監後,銳意以演員為中心,建立團隊獨有的說故事方式,並帶領中英積極推行「全民戲劇」。

先後11度獲提名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並分別憑《撞板風流》及《十二怒漢》獲第三屆最佳導演(喜劇/鬧劇)及第十三屆最佳導演(悲劇/正劇),另憑《尋根姊妹花》獲提名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2009年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銀禧紀念獎傑出翻譯獎。因推動文化藝術發展,2014年獲民政事務局嘉許狀。

近作包括:《人生原是一首辛歌》(導演)、《兒欺2020》(聯合監製)、《留守太平間》(導演)、《辯護人》(導演)、《十二怒漢》(翻譯及聯合監製)、《唐吉訶德》音樂劇(導演)及《血色雙城記》(翻譯、導演及演員)等。

現為香港戲劇協會副會長、劇場空間及iStage劇團董事、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審批員、靈火劇團顧問、香港理工大學「藝術家聯盟」成員及香港電台電視部顧問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