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個多小時的舞台劇,要深入淺出的談孔子,須斷章取義。
中英劇團正在演出的《孔子.回首63》,以孔子在七十三歲位居魯國高職時,回望十年前與弟子共患難為引,帶出孔子七十三歲時與弟子被困在陳國和蔡國邊境,面對逆境的一章。
孔子在陳丶蔡兩國不受重視,計劃前往楚國,但陳、蔡不放行,將他和弟子圍困,絕糧七天。史書記載他們餓至面黃肌瘦,如此困境怎樣談仁義丶說君子呢?
我最有感觸的一幕,是說到子貢是口才了德有謀略之士,孔子派他避開耳目往楚國請救兵。楚國見過子貢只回應考慮,而子貢擔心老師同門捱餓,便變賣身上飾物買白米,還請農家將之蒸熟磨成米糕,容易進食,趕緊帶回給眾人。
但子貢的心思細密卻不受大師兄子淵認同。子淵認為他應留在楚國直至游說成功為止,不應帶食物趕回來。
這就帶出了何謂君子的問題。真君子,是在盛世讓人人得以溫飽?還是在亂世犧牲,樹立榜樣?
現在的香港可說是盛世丶也可說是亂世。為政者的抱負,是單單讓全民買樓,還是敢於挑戰當權者,讓香港得以真正港人治港?
扯得太遠了。在《孔子.回首63》戲劇大師麥秋參與編、導丶演,是七十三歲孔子,張可堅演中年孔子,帶領學生壯志未酬,也頻頻回望人生、懷念父母。
黃天恩丶邢灝和麥沛東演鬧劇常令人捧腹,演孔子門生正氣凜然。黃穎雪演的女扮男生混入當弟子,責難孔子想建一家之言,很有氣勢。
任意行 — 孔子回首
25/1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