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面對人生無奈 孔子也是人

12/10/2017

提到孔子,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一堆子曰的大道理,卻沒有多少能引起人興趣。大概聖人都是不吃人間煙火,「離地」甚遠。雖然如此,有本地劇團選擇搬演孔子的故事到舞台上,決心要洗走孔子一貫刻板的形象,從人性的角度討論人生哲理。

後世流傳孔子事迹時,總會把孔子寫到如神一般。民間傳說指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到訪,出生時甚至有兩條龍及仙人出現於房子及庭院內,非常誇張,令人難以想像他是個凡人。

中英劇團《孔子.回首63》的編劇葉君博認為,儒學經過演變及流傳後,不同學者對孔子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從《論語》的對答接觸孔子,卻發現孔子很人性化。

「孔子有豐富的情感,會因為學習、朋友到訪和遊山玩水而喜悅,弟子死去時會悲傷,並會反思自己的過錯,很人性化。我從孔子的話抽取了他的精神來編寫此劇,所以,我有信心這個孔子能呈現出真實孔子的面貌。」

此劇講述73歲的孔子遭受妻兒及得意門生相繼離世之痛後,憶起63歲時遇上人生一大難關的往事。

導演冀觀眾延孔子精神
當時孔子與門生周遊列國,游說諸侯施行仁政。他在陳國三年不受重用,便決定到楚國一試,途中被陳蔡兩國的士兵圍困在荒野間,斷水斷糧。就在這困境之中,孔子與門生一同思考君子該如何自處,更反思了教育的意義。

導演麥秋認為,每個人一定會遇到困難,孔子也不例外:「63歲的孔子遇到考驗,仍可靠他的智慧去解決問題,但73歲的孔子,則是『無能為也矣』,周遊列國十幾年後的他,只想一盡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妻兒卻相繼離世。面對這種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只能接受並繼續寫《春秋》及講學,也是無奈之中的突破。」他希望觀眾可以因為感受到這份「可惜」,而延續孔子的精神。

放眼現今的教育制度,麥秋則慨嘆:「今天的教育,制度和學科都分得很清楚,但偏偏失去孔子以人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以食論禮
《論語.鄉黨》一篇載有孔子飲食之道,可以看到他對食非常講究。食物變質、腐爛、顏色難看、氣味難聞的,故然不吃,但食物火候不當、不合時令、刀法不當、沒有適合的調味等,孔子亦主張不吃。葉君博表示,這都是孔子體現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