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創立40年 「零與無限大」展覽珍品紛陳 中英劇團建首個戲劇檔案文獻庫

05/04/2019

成報 | A07 | 專題

在1979年創辦的「中英劇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劇團,今年慶祝40周年,去年起創建首個本地劇團的檔案文獻庫,把一直放在地牢下、記載了過去歷史的過百件戲劇製作及教育收藏品重新整理,並於昨日起一連10天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行「零與無限大」展覽。展品珍貴,包括團員80年代進入越南難民營演出的照片、以及到昂船洲英軍基地的實體佈景模型等,並有歷代劇作花絮及團員的口述影像訪問。 本報港聞部報道

「中英劇團」獲民政事務局撥款創建首個本地劇團的檔案文獻庫。中英劇團董事局主席程張迎昨日表示,「中英劇團」前年起決定把過去多年來藏於劇團的珍貴資料整理,於去年創建檔案文獻庫,並不單欲記載中英的歷史軌跡,更期望藉此完善本土戲劇史,方便戲劇研究工作。他感謝民政事務局撥款資助項目,讓中英得以把地牢下的檔案文獻重新曝光並發揮其價值,相信每一位入來看展覽的公眾,都會在不同的藏品中找到連繫,並找到自己成長的點點回憶。

程張迎:記載劇團歷史軌跡

古天農是「中英劇團」首位華人掌舵人,他最近交棒給張可堅接任新任藝術總監。張可堅表示,「中英劇團」的檔案文獻庫期望能達致承先啟後的作用,就像劇團的劇作,一直抱持發揮全民藝術的理念,期望將建立檔案文獻庫的經驗分享出去,以吸引更多劇團及表演藝術團體,構建檔案文獻庫,一起把香港的表演藝術發展歷史有系統地建構回來。「中英劇團」的未來目標是把有關檔案文獻數碼化,且逐步地公開予公眾查閱,讓檔案文獻惠及更多人。

《我係香港人》海報難得一見

為了向公眾推廣,「中英劇團」藉40周年的喜慶,舉行一個名為「零與無限大」展覽,由昨天起至4月13日下午5時,在文化中心大堂舉行。展覽以多媒體裝置為設計意念,包括第一任總監Peter Day 1979年創團後,在社區推廣戲劇教育試驗計劃的報告,反映當時香港表演藝術的面貌、80年代首批加入中英劇團的華人演員在排練前後共同撰寫的筆記;已故港督尤德、根德公爵夫人訪港時分別去探訪團員珍貴圖片,以及80年代劇團的原創配樂等等,而1985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中英劇團由華人及外籍演員演出了一齣講述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我係香港人》海報及劇作片段,均有在展覽呈現,歡迎市民免費入場。

中英劇團40周年「零與無限大」展覽

舉辦日期:4月4日至13日舉辦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費用:全免,歡迎公眾人士參觀內容: 藉着25組不同媒介及形式的檔案及物品,包括劇照、場刊、手稿、模型及錄音等,附以文字解說,讓公眾體驗並感受到中英劇團多年來的深耕細作。

####

■(左起)首代華人總監古天農、董事局顧問陳鈞潤、董事局主席程張迎及劇團新任藝術總監張可堅出席中英劇團40周年「零與無限大」開幕典禮大合照。

1981 Company Photo■中英劇團成立於1979年,開始時只有外籍人士任職,及後慢慢聘用本地人擔任劇團藝術、舞台管理及行政等各個崗位。此為1981年的劇團合照,後排左一為中英劇辦人狄必達(Peter Day),第一代本地成員包括羅富明(後排右二)、李域基(後排右一)、李鎮洲(前排左一)、黃美蘭(前排左二)、孫惠芳(前排右二)及鮑皓昭(前排右一)。

元宵Twelfth Night 1986■中英的經典劇目之一《元宵》,將著名莎士比亞劇目《第十二夜》改編成中國唐代的背景。

我係香港人 I Am Hong Kong 1985■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劇團創作了《我係香港人》,以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演出,表達及探討香港人的身份危機問題。

芳草校園 The School & ─ (相片為2005年重演的版本)■中英首位華人藝術總監古天農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所編寫的劇目,講述一間村校因為唯一一個學生即將畢業而停辦的故事。劇中演員白只、袁富華及盧俊豪均曾於中英任職全職演員。

會唱歌的昂船洲 The Islang that Sings 1992■1990年代政府計劃填海,將昂船洲與九龍半島連接,劇團於填海前,創作此環境劇場,到昂船洲作戶外演出。展覽將展出此劇的佈景模型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