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英劇團四十年 文獻展以小窺大 推廣本土創作路漫漫

06/04/2019

文匯報 | B03 | 藝粹 | By 草草

「香港做文化遺產保育,總是着眼硬件的保育,而非軟件保育。」中英劇團(下稱中英)前藝術總監古天農如此說。今年適逢劇團40 周年,特別籌備了「『零與無限大』中英40 周年回顧展」,讓公眾一窺這本地老牌劇團的前世今生。

中英劇團成立於香港回歸之前,一路走來,醉心於本土題材創作。40 年來,劇團為觀眾帶來無數經典作品,也將不同年代、不同面向的香港風景留在了劇作中。文:草草攝:尉瑋

中英劇團成立於1979年,當時,英國人狄必達(Peter Day)來到香港,希望在港推行Theatre-in-Education,將戲劇帶到學校和社區,於是向英國文化協會申請,後成立中英劇團。40年歷史中,劇團共經歷四任外籍藝術總監,分別為格蓮華霍(GlenWalford)、賀章麟(Colin George)、高本納(Bernard Goss)及莊舜姬(Chris Johnson)。1993 年接棒上任的古天農則為劇團第一位華人藝術總監,之後領導中英25年。最新一任藝術總監張可堅則由今年4月1日正式上任。

2018 年,中英設立檔案文獻庫,將劇團歷史文獻和作品資料重新整理、保存。這次的「零與無限大」展覽就展出不少中英劇團珍藏資料,包括狄必達當年向英國文化協會提交的首六個月在社區推廣戲劇教育試驗計劃的報告、80年代首批加入中英劇團的華人演員在排練前後共同撰寫的排練日誌複製本、劇團首次進入越南難民營演出的照片以及1992 年到昂船洲的英軍基地作環境劇場演出的實體佈景模型等等。透過歷代劇作的花絮及早期團員的口述訪問,參觀者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個老牌劇團的發展歷史,也可從中窺見40年來香港社會的風貌變遷。

關懷現實推本土題材

中英劇團雖由英國人創立,早期團員中亦有不少外國團員,但一直以來都頗為關注本土題材。在藝術總監高本納任下,劇團在1985年推出了原創劇《我係香港人》,重演不斷,成為城中熱話,更是由此之後掀起了本土創作的浪潮。

《我係香港人》分為15場,6個華人演員和一個英國演員,分飾多個角色,用輕鬆活潑的方式帶觀眾回望香港如何從一個小漁港開始,後經歷被殖民,之後又發展成東方之珠的歷史。演出將不同的歷史事件片段融合在一起,演員在不同的角色中快速切換,時而以角色身份述說故事,時而以演員身份直接向觀眾說話,整個演出從形式到內容都讓人眼前一亮。

張可堅說,戲劇人關心社會,《我係香港人》的有趣之處,也在於身為外國人的藝術總監高本納,如何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香港的歷史。「從另一個角度看,那也是一個個archive。」透過這些不同的劇作,也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藝術總監如何去看他們所身處的城市和年代。

「我自己開始接觸戲劇的年代,絕大部分是翻譯劇。」張可堅說,「大概是80 年代尾90 年代初,大家開始講本土創作。」他印象深刻,當年《我係香港人》為中英劇團打響名號,之後一年,由陳均潤改編自莎士比亞《第十二夜》的《元宵》在香港藝術節上演,造成轟動。劇本可說是「西為中用」,陳均潤將原劇的故事穿越時空,移植到唐代的廣東省,莎翁的浪漫語句則變成了韻腳精密的唐詩。「將莎翁的戲做到不像翻譯劇,功夫真的很深。」再加上後來改編自《天堂酒店》的《女大不中留》,同樣將故事移植,完成了本土化改造,叫好又叫座。張可堅掩不住自豪神色:「從前大家說看戲,總是香港話劇團,那段時間我們也『有得揮』,那段時間大家會很想知道中英在搞什麼。」

將原創劇本推廣出去

古天農說,做本土創作從來不易,由他開始做戲劇之初,便一直堅持寫香港故事。「那個年代,沒有演藝學院,沒有香港話劇團,也沒有中英劇團,我們已經是自己在搞劇本了。但是個人可以堅持,作為一個劇團卻是很難。但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做本土創作,十套節目可能有九套都是失敗,因為不夠一個醞釀期;但起碼做出來的,還有一套。」他又笑說,香港觀眾真的很仁慈,「他們總記得你成功的那一套,不記得你做得很差的那些。」

40年來,中英劇團堅持本土創作之餘,也為香港劇壇輸送了不少中堅力量,詹瑞文、甄詠蓓、彭秀慧、李鎮洲、張達明等戲劇人都曾在中英浸潤過。張達明就笑說:「中英是我人生唯一一份全職的演員工作。」劇團還促成了他的編劇夢想,所創作的首個長篇劇作《客鄉途情遠》就奪得了第一屆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劇本獎。

原創劇本難,本土創作難,香港編劇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一直是業界的憂慮之一。古天農認為,現在提倡大灣區發展,香港編劇的目光也可看得更遠,未來除了爭取更多的文化交流外,業界也應努力探索,是否有可能將香港的原創劇本翻譯後版權銷往內地?「其實中英劇團一早就『大灣區』了。」他笑着說,早前劇團主導策劃的粵港澳三地劇本比賽就是希望提攜新血、鼓勵創作。只是前路仍漫漫,所有的細節都需要繼續探索。

中英劇團四十周年「零與無限大」展覽日期:即日起至4月13日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堂

####

■(左起)張達明、古天農和張可堅一起「話當年」。尉瑋攝

■中英劇團1981年的合照,後排左一為中英劇團創辦人狄必達(PeterDay),第一代本地成員包括羅富明(後排右二)、李域基(後排右一)、李鎮洲(前排左一)、黃美蘭(前排左二)、孫惠芳(前排右二)及鮑皓昭(前排右一)。中英劇團提供

■張可堅展示劇團的歷史照片。

■中英劇團文獻主任陸詩恩展示劇團文獻庫中收藏的《我係香港人》海報。

■劇團早年的珍貴影片也被重新保存。

■「『零與無限大』中英40周年回顧展」現場。中英劇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