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英劇團」回顧展 見證港人「全民戲劇」

03/04/2019

都市日報 | P14 | 新聞

本港知名劇團「中英劇團」過往除曾演出多齣膾炙人口的劇目外,亦曾將舞台搬至學校、大澳棚屋,甚至越南難民營。適逢「中英」踏入40周年,特別於明日至本月1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回顧展,讓觀眾重溫劇團如何實踐「全民戲劇」的理念。

中英劇團於1979年由英國人Peter Day創辦,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表示,Peter Day當年只是來港旅遊,但發現全港沒有一個以英語演戲的劇團,故成立中英劇團。劇團創辦初期,除了到學校巡迴演出外,亦成為首個劇團到越南難民營作表演。

首劇團到難民營表演

中英劇團其後招聘華人演員,並開始演出中文劇目。張可堅於1982年加入中英擔任全職演員,他坦言,早期劇目,以翻譯外國名著為主,入座率相當一般,「有時仲要找職員充當觀眾」,直至1985年推出由杜國威編劇的《我係香港人》,才一炮而紅,在香港及海外演出逾一百場。作為演員之一,張可堅表示,當年中英剛完成草簽,該劇就以卡通化的形式,介紹香港開埠以來的歷史,同時探討香港人的身份及歸屬感問題,結果真的引起觀眾共鳴。

中英劇團前藝術總監古天農表示,藝術人普遍關心社會,自80年中後期起,劇團劇目大都加入本土情懷,例如改編外國名著的《禧春酒店》,亦將背景設定為香港,讓觀眾能更有代入感。

古天農續說,劇團的理念為「全民戲劇」,故除了早年曾到越南難民營表演,近十多年亦在大澳、深水埗多區展開口述歷史戲劇計劃,邀請區內居民上舞台,承傳當區歷史故事。劇團近年亦到元朗天水圍招募8歲至17歲的青年接受訓練,之後安排他們到老人中心表演回饋社會。

劇目加入本港情懷

資深演員張達明於1988年演藝學院畢業後便加入中英,成為全職演員。張達明笑言,中英給他很大創作的空間發展戲劇事業,留下很多美麗回憶,他在劇團首齣劇作《客鄉途情遠》,並憑此劇獲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他表示,創作內容應源於生活,而《客鄉途情遠》的靈感則來自過往返鄉下的所見所聞,演出前亦帶演員到自己鄉下一趟,故演出得到觀眾喜愛。

張達明:創作源於生活

他又表示,曾獲邀到啟德越南難民營表演,但演出當日上午,難民營傳出有炸彈,表演亦因此告吹,「我當然失望,每個人都應該有欣賞藝術的機會。」

為慶祝成立40周年,中英劇團將明日至本月1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行「零與無限大」展覽,展出劇團這40年來的劇本、劇照、影片、手記及舞台劇片段等,讓觀眾重溫劇團如何實踐「全民戲劇」的理念。

設文獻庫保育歷史

中英獲民政事務局撥款資助,於去年設立本港劇團的首個檔案文獻庫。劇團文獻主任陸詩恩表示,除有系統將過往的場刊、劇照和繪本等存檔外,亦會逐步將過往的影像數碼化,務求保留舞台的經典片段,將劇團歷史傳承。

####

( 右起 )張可堅、張達明、古天農細說劇團的快樂回憶。( 黃建通攝 )

展出的部分相片及場刊( 黃建通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