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活地阿倫的兩齣舞台劇

19/04/2014

大公報 | A16 | 文化 | 藝術賞析 | By 何俊輝

荷里活電影編導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電影風格,在他寫的舞台劇《濱河大道》(Riverside Drive)與《老薩布克》(Old Saybrook)中也可找到,今次中英劇團找了司徒偉健當翻譯及陳淑儀當導演,便可讓觀眾透過名為《活地阿倫自作.自受》的演出,一次過看到這兩劇的風格。活地阿倫的電影和舞台劇風格有幾個特點:寫愛情和婚姻十分細膩(尤其寫有問題的)、活地總能將自己的人生體會沉澱成睿智並變成妙語連珠的對白、有不少妙趣橫生的場面或充滿想像力的情節、對白中往往提及許多跟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和中產生活有關的事物。

盧智燊演活精神病人

《濱河大道》中盧智燊演活一個滿載特色的精神病人Fred,他既以半威嚇半開玩笑的語氣指「有把聲叫我燒光以往生活過的大廈」(大意),又從他提及佛洛伊德(Fred有個叫「佛洛德」的中文譯名,便見譯者要引發觀眾的聯想)、笛卡兒、後現代主義等事物中得知這人有廣泛的興趣和知識層面,更能從盧智燊口齒伶俐地說出「你係就嚟癲,我已經癲咗,高你一班!」見到他瘋得來往往比正常人有更清醒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這種廣東人俗語「癲得勻循」的狀態,還見於曾從事廣告業的Fred有瘋狂的想像力和澎湃的創作力,當中尤以製血子彈與遭割下的人頭吃止痛藥兩段台詞,被盧智燊講得最繪影繪聲,引人入勝。

相對於盧智燊就算演狂躁戲也把Fred那份風趣幽默、能言善辯作從容演繹,看來同有活地阿倫本人影子、身為作家兼電影編劇的Jim,則被黃天恩演得穩重沉鬱,從Fred指Jim偷他構思的故事橋段變成電影劇本,到Fred爆出Jim有婚外情並強烈建議Jim殺掉外遇,觀眾都能憑演員的精神狀態感受到Jim的煩惱逐步加劇,那些激動、身心俱疲戲很真實。Jim說自己做人腳踏實地,便跟我行我素的Fred構成大量戲劇衝突,其實這兩種人生觀的衝突皆能在現實找到無數例子,易教觀眾共鳴。

探討的不只是婚外情

《老薩布克》描述三對夫婦在一間屋聚會,逐步揭發每對夫妻均有人牽涉婚外情。離奇的是,當David(林鎮威飾)承受不到老婆Jenny(阮韻珊飾)曾跟屋內的Norman(張志敏飾)偷情而欲大開殺戒時,也有活地阿倫本人影子的創作人Max(黃天恩飾)便出場,原來舞台上所有角色都是Max創作出來的人物,Max說自己不懂怎樣把故事寫下去,於是眾角色竟幫Max的故事想出創作方向和結局,換言之《老》劇不只是探討婚外情發生(可令人聯想到其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問題)後如何寬恕╱難接受╱逃避,更藉台詞與角色探討「戲劇與藝術」的本質,當中Hal(盧智燊飾)說: 「藝術跟生活是兩回事」,Max反駁: 「藝術是生活的一面鏡」,其後Hal則說: 「人生有時需要多些虛構」,便見活地阿倫透過角色對藝術(戲劇)與生活的關係作思辯,引領觀眾反思。至於Sheila(胡麗英飾)多次以身體忽然靜止並用眼緊盯着Hal與Sandy(楊瑩映飾)夫婦來搞笑,就純粹帶給觀眾娛樂而沒有什麼意義或信息,但這場戲令我想起Max臨離場時直指戲劇╱藝術在現今社會往往是一場娛樂(大意),戲劇╱藝術的價值會否被娛樂扭曲?又是另一個值得思辯的課題。《老》的David不斷扮認不到偷情照片中的女子是其妻子,飾演者林鎮威那個扮遲鈍的樣子既激死台上的其他角色,又使全場觀眾狂笑,跟着David突然由遲鈍變成拿起機關槍準備殺人,角色的心態和精神狀態轉變帶給觀眾很大驚喜。有份演出《濱河大道》的黃天恩、盧智燊和楊瑩映在演《老》劇時均換上了新的服裝造型(如盧紮了演Fred時沒有的馬尾髮型),演活了不一樣的角色特質(如Hal比Fred多了理智和穩定情緒, Max比陷於煩惱的Jim多了不少自信,Sandy也比楊於《老》演的外遇Barbara純品和有血肉得多),令筆者為三人的演技鼓掌。

《濱》劇與《老》劇的開頭,觀眾都會見到一段類似皮影戲的潛水艇╱吸管畫面,顯然導演有東西要透過這畫面作表達或象徵,可惜觀眾就算用盡聯想力也難想到畫面的含意。至於《濱》劇結尾安排Fred吃香腸而Jim跟不知是人是鬼的Barbara走在一起(之前Barbara被Fred推了落海),則讓人感到畫蛇添足。中英劇團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