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哲學系戴歌連博士(Dr Colin Davies)向英國文化協會藝術主住狄必達(Peter Day)提出在香港設立專業教育劇團的構想。狄必達觀察本地劇壇動態,明白到必須在港推行戲劇普及化的重要,除了劇場公演,戲劇亦應該走進學校、走進社區。故向時任英國文化協會高層賈彼德(Peter Cavaye)提出此意見,得到大力支持。在市政局、格加利紀念基金、英國航空公司及高賓恩基金支持下,籌得足夠款項實行為期六個月的試驗計劃。
在民政事務局資助下,開展「重建英語話劇傳統」計劃,與英國劇團Red Shift Theatre Company 合作,先後製作《變身怪醫》(Jekyll & Hyde)及《血色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Blood for Blood),於香港及倫敦演出,後者更參加「2016 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公演23場。其後,現任藝術總監張可堅把《血色雙城記》翻譯成中文,並於第43劇季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強化與英國藝術家合作。
在民政事務局資助下,開展「重建英語話劇傳統」計劃,與英國劇團Red Shift Theatre Company 合作,先後製作《變身怪醫》(Jekyll & Hyde)及《血色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Blood for Blood),於香港及倫敦演出,後者更參加「2016 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公演23場。其後,現任藝術總監張可堅把《血色雙城記》翻譯成中文,並於第43劇季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強化與英國藝術家合作。
中英劇團宣布發起《疫中有情、送你一成》計劃,希望透過計劃勉勵港人及鼓勵觀眾在疫症過後重返劇場;教育及外展部亦推出疫流而上·戲劇無間、SMILE430、SMILE at your door、賽馬會聆活逆學計劃等網上節目,讓學童在停課期間仍可通過戲劇繼續藝術學習。
陳鈞潤先生於2019年9月辭世,中英劇團為紀念他的才華及貢獻,特別出版陳鈞潤紀念特刊。陳氏為中英劇團翻譯的最後一部作品 ——《初見》於葵青劇院上演。此劇改編自珍奧斯汀(Jane Austen)名著《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時代背景卻完美嫁接至50年代的香港跑馬地。劇本大量運用隹俗語,展現階級之分,亦顯示粵語靈活多變的特色,其文字功力叫人折服,配合建築師何存德設計的舞台,把50年代的香港活現觀眾眼前,舞台設計更獲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