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育|中英劇團劇本劇照收藏 因暴雨水浸被毀 兩大劇團盼政府助保育 助本地創作走更遠|Yahoo

【Yahoo 新聞報道】

Details

【Yahoo 新聞報道】如果說演員是舞台劇的血肉,劇本便是舞台劇的靈魂,為觀眾創造當刻的共鳴。近年的《聖荷西謀殺案》、《愛我別走》和《大狀王》等叫好叫座,但作品轉瞬即逝,手稿和舞台設計概念的保育和活化,可帶作品走更遠地路,更能鑑古知今,惟見證本土創作掘起的中英劇團和香港話劇團,即使已晉身九大藝團,在保育路上仍未能衝破土地、資金、人才不足的重重困境。

《Yahoo 新聞》記者獲邀走進中英劇團文獻庫和首次開放傳媒參觀的話劇團倉庫,觀察到兩大劇團在狹小空間下,需多番掙扎,挑選值得保留的演出印記。前者只能集中保存劇照和文件等文獻,花盡力氣保育卻不敵 500 年一遇暴雨,大批館藏被浸毀;後者則需定期為服裝和道具「斷捨離」,相同的是,兩大劇團均無地方保育佈景,令保育的砌圖少了幾塊。兩大劇團均希望政府能協助本地藝團踏出第一步,保存這些本港文化搖籃下的印記,例如提供資金和土地作為倉庫,讓每一套作品都能走更遠的路。

中英建文獻庫僅 200 呎 忍痛棄道具服裝佈景

中英劇團會址位於中環半山波老道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前英軍醫院,其文獻庫設於地底,拱廊下擺滿一架又一架舞台服裝、道具,穿過狹窄的拱廊,走到盡頭的尾房,是一間僅約 200 呎的斗室,收藏了中英劇團過去 45 年的珍藏,由創團初期的半年計劃報告,到每一齣劇的劇本、樂譜、海報和排練日誌等。

文獻庫內並無華麗戲服和道具,擺滿的只是一個又一個文件架。中英劇團節目及傳訊主管李淑君解釋,劇團 6 年前獲政府批出約 100 萬元資助,單是裝修、添置器材和增聘專才等,資金已耗光,故無法另覓新址,只能將地庫一個小小的道具倉改裝成文獻庫,但由於空間有限、資金不足,加上欠缺技術和人才,根本無法收藏道具和服裝,更遑論巨大的佈景,只能保留設計圖等文件,有需要時才按圖則重新製作。

館藏中比較吸睛的是 1992 年環境劇場《會唱歌的昂船洲》的製作模型,重現中英當年帶觀眾走入前英軍基地禁區,親身探討昂船洲填海的環保議題,除了反映當時的社會變遷,亦可讓觀眾中英走出劇場的突破性演出。

李淑君說,文獻庫除了會保存硬件,亦會訪問「老鬼」,以口述歷史方式填補歷史上的空白,「硬件上保存有紀念價值的物品,同時紀錄背後的故事和意義。為何會在當年做這件事,其引伸了甚麼、影響了甚麼,有這些紀錄後,整理成公眾可以用使得的資料,才真正對業界紀錄及公眾查詢、研究有幫助。」

500 年一遇暴雨浸毀大批館藏

不過,地庫環境並不理想,李淑君無奈地嘆道,半山十分潮濕,逾百年的紅磚牆上出現一行行水漬,雨季來臨時便會滲水,用盡力氣仍難以控制濕度,去年襲港的 500 年一遇大暴雨更致文獻庫嚴重水浸,水深高達 20 厘米,數百劇本、劇照、佈景和服裝設計圖等館藏被浸毀,包括 1990 年「中英短劇節」海報和 1994 年上演的 《Q版老夫子》劇照等。

中英選擇以文獻庫保存館藏,而本港最大規模劇團的香港話劇團則走了另一條路。話劇團座落在上環文娛中心,佔地遠較中英大,具備服裝間和道具室,擺放過去近半世紀的道具和戲服,是藝團中較幸運的例子。甫走進服裝室,琳瑯滿目的華麗衣裳盡收眼簾,包括近年叫好叫座的音樂劇《大狀王》。

李淑君亦說,中英將於今年 10 月重演百老匯音樂劇《花樣獠牙》,劇團透過文獻庫,查找到 22 年的首演時的劇本和相關資料,才可了解到當年翻譯的脈絡,再為劇本增潤,而今年正值中英創立 45 周年,劇團即將上演講述中英歷史的《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 45 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亦是靠從文獻庫中重溫服裝的圖樣和昔日戲譜才能面世。

古天農原著《芳草校園》歷史文檔遺失

不過,並非所有作品也能「尋根」。李淑君慨嘆,中英首任華人藝術總監古天農在 1994 年以西貢一間即將被殺校的村校為藍本,創作出講述師生情懷的《芳草校園》,該劇在 10 年後重演時,訪問了劇中主角的原型,即當年的村校學生,憶述村校對其成長的影響,以延續劇本生命 ,劇團正籌備為古天農出版作品集,希望再次訪問該小女孩,卻再找不到相關文件,作品第二次「續命」無望,「表演藝術是一門集體創作藝術,製作的每一個部份都記載了藝術在當代的進程和意義,例如製作技術、物料等,每一類型的藏品都值得被保存……如果能保存到更多類型的藏品,保育一定做得更立體、更完整。」

中英:保育能鑑古知今 助觀眾了解社會脈絡

除了讓演出衝出香港,表演藝術保育亦能讓劇界發展走得更遠。中英劇團行政總監黃懿雯認為,文獻庫可以讓業界鑑古知今,「從來我們的東西都是 come from history (來自歷史),如果我們不理解過去,前面的發展就會遇到更多障礙,我們很多理解到的,都是靠前人累積經驗,我們才知道不用走重覆的路」,惟過往不少中外學者研究本港表演藝術發展時,在搜集資料上面對極大困難。

她續指,舞台劇創作是源於生活,社會發展和變化都會影響當代舞台劇的表演方式和選材,觀眾可從中窺探到每一個時段的社會狀況,「猶如一本活的歷史書」,惟舞台劇卻是一瞬間的藝術,「表演業界很多時有些東西是很現場、很即時,很難有一模一樣的再重現,電影可以播幾次,但舞台劇完了那幾星期就沒有了,所以如果我們沒有保存所有紀錄 ,影片也好、物件又好,甚至是設計圖、海報,慢慢就不知放在哪,然後坊間要找回來做研究,其實很難」,若有文獻庫,日後可以更容易籌辦展覽,讓公眾反思當中的脈絡。

「國際表演藝術圖書館、博物館與資料館協會」國際研討會本月底將於本港舉行年度會議,是該年度研討會舉辦 70 載以來首次取道亞洲,海外專家將來港商討表演藝術的保育,今次研討會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辦。協會總經理陳國慧說,香港話劇的演期很短,一般上演五、六場便會落畫,「作品的生命如何延續下去,其實紀錄是很重要的過程,《原則》可以繼續開花結果,是因為其本身水平很高,但其實很多作品水平都很高,但未必被這麼多人看見。」

倡藝發局增設撥款資助劇團保育 冀成「電影資料館2.0」

她續指,海外觀眾對本港戲劇文化有濃厚興趣,政府擬將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作為一個交流中心,我們不是只想給人看現在的製作,亦想他們看看我們以前的戲譜是甚麼⋯⋯如果我們有機會將這個中心變成文化樞紐的話,可以大大幫助劇場發展,我們的觀眾群都可以進一步拓展。」

本港在 2000 年成立電影資料館,成為電影保育的夢工場,到底舞台劇保育又能否夢想成真?陳國慧慨嘆,當然希望香港表演藝術文化能有承傳的集中地,但回顧電影資料館由倡議到落實,耗時十多年,而電影業界不乏影星協助宣傳,包括將私人珍藏捐出的影帝周潤發,香港表演藝術始終較小眾,希望今次在本港舉辦研討會,能喚起社會對表演藝術保育的關注,令協會更有「牙力」向藝發局爭取恆常資源,並參考海外經驗,讓每個劇團都能獲批資源做好文化承傳,「我們不是為自己做,而是為香港文化的將來。」

原文連結
Others News
Drama
形體劇場X集體編作X超現實悲喜劇 《塵歸土土歸塵》 8月香港大會堂上演
2024/07/17
Culture Con #271 中英劇團45周年
2024/07/06
Our News
中英劇團45周年慶開幕禮暨誌慶演出
2024/06/21
【#excohk_劇場】 舞台劇《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
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