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笠報導]
[電笠報導]
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同名小說《解憂雜貨店》,中英劇團即將第三度帶此劇目到舞台上呈現。這次邀請到作品的導演盧智燊(Edmond),以及兩位演員陳建安(安仔)和蘇振維(Ray)進行專訪,分享整個舞台創作過程,以及劇作的魔幻魅力。
▍拜訪日本編劇成井豊
為準備演出,導演 Edmond 與團隊特意前往日本,用五天時間考察,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然後融入舞台演出:「更重要的是,我們拜訪了《解憂雜貨店》舞台劇版編劇成井豊老師,他分享了對戲劇及小說的看法,亦給我們很多寶貴意見。」
Edmond 強調,此行一大目的,是讓演員們更加投入故事語境:「這班演員對日本文化,以及當地人生活的『質感』,會有更多了解。在情感表達上變得更加豐富和細膩。」他表示,藝術永遠不會有所謂完美,每次將作品重溫,都會發現可作出調整的細節。例如這次公演,為讓觀眾跟上劇情所需的年代轉換,演員會在肢體動作上透露線索,令觀眾代入到不同年代感之特色。
關於表達「日本人生活質感」這一點,安仔也曾有過相關迷惘:「究竟要模仿日本人到甚麼程度呢?後來我們一致認同,這部作品主要做給香港人看,所以那種『複製』點到即止便可。」
▍舞台對白難度在於動機
這是安仔第二次與中英劇團合作,若要追溯他跟《解憂雜貨店》之間的淵源,便要從 2019 年說起:「當時,我正經歷人生最低潮,竟然有劇團找我這個從未寫過舞台劇主題曲的人,來創作《重生》這首歌。直到去年年尾,劇團更邀請我飾演其中一角色。雖然我內心很害怕,但很快就答應下來,因為這個故事對我的影響太大了。」
由歌手身分,轉換到舞台戲劇演出,安仔自認舞台經驗不夠豐富,其中最難拿捏的,就是詮釋角色動機:「到底角色為甚麼要說出那句對白?這個前設和動機非常重要,所以 Edmond 花了很多時間,向我剖析每句對白背後,角色到底經歷了甚麼,然後才說得出那種情緒的重量。」
音樂及戲劇,同是創作藝術,差別在於傳達情緒的載體不同。安仔坦言,舞台上一句對白,很考演員當下的情緒和狀態。因此他感受到,原來舞台劇最有趣的一點,在於演員每日狀態不同。所以怎樣去吸收情緒並運用在角色上,然後作出即時反應和感受對手,是非常重要的事。
▍每人心中都有答案
《解憂雜貨店》故事中,有一句經典對白:「每個帶著煩惱來找我的人,他們的心裡都有答案。」對此說法,Edmond 與安仔都表示不能完全同意:「或者有些人,其實不是真的想問你意見,但在過程中,如果他聽到一個『不符合自己預期』的答案時,就會更加清楚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
這個問題也讓演員 Ray 回想起,自己初入劇團時所經歷的迷失:「當時真的非常迷惘,因為身邊有很多不同聲音,你永遠捉摸不到那把『尺』,在迷失和自我肯定中不斷遊走。」
創作的主觀性評價,確實會讓台上演員無所適從,但安仔亦提到一個面對迷失時的「轉念」:「當你想自己變得更加好,才會容易迷失,或者對自身和世界有要求的人,才會跌入這個漩渦之中。」
▍謹記堅持到最後的最後
《解憂雜貨店》從小說演變成電影,再改編成舞台劇作品,當中包含了數之不盡的信息和價值觀。例如要堅持到「最後的最後」,同時不要忽略每道微小之影響,三人對此的體會特別深刻,Ray 用自己在演藝工作上的經歷為例:「我們做演員,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完成一場演出,其實背後可以觸動到某部分觀眾,甚至對他們的影響深遠。一些微小的行為,可能會成為別人生命的支柱。」
安仔以自身歌手身分為喻:「只要有一個人聽見我做的音樂,就足以將我的能量和信息,流傳下去。就算極端如故事主角松岡克郎一樣,雖然他看不到最後成果,但留下來的種子會種出另一個生命。」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非單一方向,正如 Edmond 提及,人生涉及到很多蝴蝶效應:「一個生命會影響另一個生命,然後幫助到對方成就某些事。即使我們正面對絕望,或者碰壁,但都絕對不能放棄,請謹記,『要堅持到最後的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