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刊物下載
戲劇
《花樣獠牙》10月25日至27日場次—— 惡劣天氣下之演出安排
如受惡劣天氣影響,本團將因應天文台消息作相應安排,並適時公佈最新安排。
2024年10月25日
瞭解詳情
超現實悲喜劇《塵歸土土歸塵》將於8月23至9月1日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怪異、反常、扭曲的肢體形態,在這慾望盤踞的荒誕世界更顯可笑。
中英劇團於6月21日晚上7時正,假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舉行四十五周年誌慶活動。
2024/25年度,中英迎來45周年誌慶,換上新標誌,以煥然一新的形象展現初心。
為促進藝評人之間的交流及全面記錄劇場作品,由中英劇團主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協辦「評深而論」藝評交流計劃,將透過有系統的戲劇欣賞活動,開拓觀眾觀賞視野,促進藝評人與公眾的交流,並以錄影和文字方式記錄及探討香港劇場作品。
顯示更多消息
藝文谷 #271 中英劇團45周年
人生有幾個十年?每個十年代表不同經歷及階段。中英劇團成立四十五週年之際,決定品牌重塑,推出多項計劃及活動。藝術總監張可堅會從自己與中英近18 年嘅緣份講起,娓娓道來發展歷程中嘅重要人物及故事。
2024年07月06日
瞭解詳情
今年是中英劇團45周年紀念,於是該團的演員便齊心合力地編作了一個演出,把各種由編作產生的素材變成劇本的編劇廖國堯、文愷霖、蘇振維及執導此劇本的盧智燊,都大膽地選用一個令觀眾很難講的特長劇名《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下稱《關》劇》)。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表演藝術轉瞬即逝,而將劇本手稿、綵排日誌、劇照場刊、服飾道具,乃至影像資料整存保留,方能將瞬間的藝術化為永恒。然而,在空間緊張、氣候潮濕的香港,資料整存對於本地劇團來講並非易事。
父親節午飯後遊車河,路經波老道頂的紅磚屋。小女兒問:「爸爸,這紅磚屋內有甚麼?」有三座新的發電機。太太驚訝問:「 ?這不是中英劇團大本營嗎?以前是舊英軍醫院,甚麼時候變成了發電廠?」一直都是發電廠,但今年多了三部新的發電機!
2019年,中英劇團成立本地首間檔案文獻庫,香港話劇團多年來亦保留、重用演出道具及服裝等。整存工作看似微小,卻能延長作品壽命,讓遠至上世紀的作品被新一代觀眾看見。六月初,中英劇團、香港話劇團首次開放其珍藏,期望讓公眾了解整存舞台藝術文獻的意義。
有無試過拎住張飛,都唔太知套戲會做咩?亦都唔知自己做緊咩?我試過,我真係試過。
「和電影不同,表演藝術的文化是一瞬間,你們每一次看一個表現藝術的作品是當下的,其實它們有更多的,值得保存的價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HK))總經理陳國慧
Hong Kong theatres are struggling to preserve costumes and props from popular stage productions for public viewing amid a lack of space and funds, with some industry leaders calling for the creation of a dedicated archive to safeguard the city’s cultural gems.
【明報專訊】表演藝術轉瞬即逝,強調當下,加上在香港演出場次少,較其他藝術形式更難傳播。若想用作未來改編、宣傳或教育,如何整存及活化檔案文獻尤其重要。上周參觀中英劇團的檔案文獻庫及香港話劇團的道具服飾倉,從而思考整存文獻的意義。
【Yahoo 新聞報道】如果說演員是舞台劇的血肉,劇本便是舞台劇的靈魂,為觀眾創造當刻的共鳴。近年的《聖荷西謀殺案》、《愛我別走》和《大狀王》等叫好叫座,但作品轉瞬即逝,手稿和舞台設計概念的保育和活化,可帶作品走更遠地路,更能鑑古知今,惟見證本土創作掘起的中英劇團和香港話劇團,即使已晉身九大藝團,在保育路上仍未能衝破土地、資金、人才不足的重重困境。
本港一些歷史悠久的演藝團體,多年來進行過不少表演,有劇團設立檔案文獻庫,保存表演過的物品,以助業界發展。到底現時演藝界收藏用品,有甚麼困難呢?
【橙訊】舞台劇演出倒數7天,在中英劇團波老道團址的排練室,一班演員大眼瞪小眼——導演失聯了!他們苦無對策,把心一横,決定創作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劇作。在群(狗)策(咬)群(狗)力(骨)之下,作品橫空出世,但竟然只有……45秒?劇院大門即將打開,這班演員要如何自我救場?
「中英 45 周年,要做什麼表演說中英劇團的故事呢?」 《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下稱《那件事》)作為中英劇團 45 周年劇季的頭炮演出,以「胡鬧」的方式作幌子,展現中英劇團的活力及團員間的默契,亦是中英獨有的共集(Ensemble)—— 不論編劇、作詞作曲或編舞,由一眾駐團演員集體創作。廖國堯(十五)、文愷霖(Bubbles)、蘇振維(Ray),三位兼任編劇,以「度橋」、「重現戲寶」、「演員救場」戲中戲的喜鬧形式述說中英歷史,承先啟後。
陳鈞潤於上世紀80年代改編莎士比亞名著《第十二夜》,廣東話對白台詞獨樹一格,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跨越40年,《元宵》仍然是很多劇迷心中的中英經典。 《元宵》於4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順利公演,邀得資深戲劇研究者與藝評人張秉權及新晉評論人邵善怡談談這個經典復刻,從導演手法、新世代中英演員、舞台及服裝等,比較三代《元宵》。
中英劇團迎來45周年誌慶,除換上了新標誌,以煥然一新的形象展現初心,劇團更將以藝術團隊編作的黑盒劇場製作《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簡稱《關於》),拉開帷幕,向劇團45年來的戲劇足跡致敬。
「四十五年對藝術生命來說既不長又不短,但當中一定見證了不少時代的改變:年輕人有更多新的想法、對於創作和戲劇的認知改變。四十五周年對中英是一個好的契機去為觀眾帶來改變,並留有原有的精神在當中在創作上又有新的變奏。開創的同時也能懷念過去的前輩們:高本納、古天農、陳鈞潤,沒有他們的投入和種下來的種子,就不會有今日的中英。」
中英劇團成立 45 周年,藉此推出全新品牌形象,繼續推動全民戲劇的願景。這次邀請到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堅叔)、助理藝術總監盧智燊(Edmond)和董事局主席鄺錦川(KC),分享劇團新的品牌形象及當中的故事,同時分享團隊將如何上承傳統,下啟「共集」(ensemble)時代,在歷史洪流中留下足印。
很明顯,莎士比亞一早知道我們為何需要喜劇。 「隨心所欲」,在我們這個時代,也好像成了最遙不可及而又最巨大的關鍵欲望。
改編莎士比亞是大課題,近代改編幾乎清一色是當代化,但當中困難亦顯而易見:四百年前的世界觀及道德價值,早已今非昔比,如對國際視野與皇族身份的定位,甚至男女與膚色人種的政治定型,而生活模式及接收資訊的方法都不斷加速及簡化的今天,很多行動不再如往日單純,更莫提莎士比亞的詩意對白,要在現代人口中合理地讀出是有多困難。
「不要問,只要信,信活在內心裏,那堅執的自己。」—— 中英劇團新作《窮艙守護隊》的宣傳刊物上如此寫道。本來抱著看熱血式勵志故事進場的筆者在看畢後,對此劇卻有別樣的理解。
《窮艙守護隊》在葵青劇院正式公演,由創作到面向觀眾的過程中,各個部門包括主創團隊、導演、設計師、演員等都花盡心力為劇目注入不同養分。故事、角色設定,以及演員的演繹手法無疑令此劇定位為喜鬧劇,但當中探討的議題包括作為主線的母子關係卻比想像中更為嚴肅。是次「評深而論」繼續有主持人陳國慧,聯同兩位藝評人李博文及盧宜敬從劇本、演繹和舞台科技等角度解析《窮艙守護隊》。
一個夢想升空尋父的熱血少年,遇上四個被現實磨滅稜角與理想的過氣科學家,他們會交織出怎樣的故事?
信念的產生往往只在於一瞬,在瞬息萬變、滿布荊棘的世界,你如何守護那個名為「初心」的信念?時隔十載,中英劇團再次挑戰原創喜鬧劇,期望透過荒誕離奇的故事,在感動和笑聲的交織中叩問初心。
一封來自33年前的信串連起昭和、平成兩代的命運,透過文字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改編自東野圭吾暢銷小說《解憂雜貨店》,中英劇團今年三度搬演廣東話舞台劇,仍然場場爆滿。主持人陳國慧,聯同兩位藝評人李博文及楊志文,從文本、導演手法、舞台調度及演員演繹等角度剖析重演的魅力。
中英劇團兩度將東野圭吾原著改編舞台劇《解憂雜貨店》搬上舞台,均大獲好評,今年將迎來三度公演,原班創作團隊再度攜手延續浪矢雜貨店帶來的溫暖和感動。故事講述三位不見將來、也不望過去的邊緣青年,因一場意外誤闖已丟空多年的「浪矢雜貨店」,展開一段三十三年時空交疊的奇幻歷程。
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同名小說《解憂雜貨店》,中英劇團即將第三度帶此劇目到舞台上呈現。這次邀請到作品的導演盧智燊(Edmond),以及兩位演員陳建安(安仔)和蘇振維(Ray)進行專訪,分享整個舞台創作過程,以及劇作的魔幻魅力。
《辯護人》於2022年首演,劇本由郭永康原創,圍繞一宗無差別殺人案件所衍生的公義與民粹之爭。創作團隊經過一年反覆思考及修改,相信劇本還有「教化可能性」! 主持人陳國慧,聯同兩位藝評人李博文及時惠文在觀看重演版本後,從劇本改良、舞台調度及角色塑造等角度,分析兩次公演的異同及成長。
中英劇團第44劇季首個演出《冬梅》已圓滿落幕,這個製作既是中英劇團「戲劇新晉培育計劃」第三年的成果,也是我們首次與與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資訊科技學科主題公園及劇場創意科技高級文憑合作,可以展現出藝術團隊的默契,亦是探索劇場與科技的開始。今年,我們再次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合辦「評深而論」,第一集邀請到年輕藝評人邵善怡、黎曜銘就《冬梅》的文本、舞台美學、氛圍及科技作深入討論。
顯示更多消息
場刊
2024
《窮艙守護隊》演出場刊
場刊
2024
《元宵》演出場刊
場刊
2024
《哈姆邁特》演出場刊
場刊
2024
《關於面對藝術生涯危機的我無意間成為拯救45周年演出勇者的那件事》演出場刊
劇季
2024
2024/25劇季小冊子
場刊
2024
《花樣獠牙》演出場刊
年報
2023/24
2023/24 年報
劇季
2023
2023/24 劇季小冊子
年報
2023
2022/23 年報
其他
2023
天賜的農夫 —— 古天農與中英劇團走過四分一世紀
場刊
2023
《唐吉訶德》音樂劇演出場刊
場刊
2023
《血色雙城記》演出場刊
場刊
2023
香港演藝學院導演碩士畢業作品《他媽的科技》演出場刊
場刊
2023
《冬梅》演出場刊
場刊
2023
《解憂雜貨店》(三度公演)演出場刊
場刊
2023
《辯護人》(重演)演出場刊
場刊
2023
SMILE™+ SUPERSHOW 2023 演出場刊
年報
2022
2021/22 年報
場刊
2022
《金龍》演出場刊
劇季
2022
2022/23劇季小冊子
場刊
2022
《解憂雜貨店》(重演)演出場刊
場刊
2022
《在河裏找我》演出場刊
場刊
2022
SMILE™+ SUPERSHOW 2022 演出場刊
年報
2021
2020/21 年報
中英教育報
2021
2020/21 教育報
場刊
2021
《穿Kenzo的女人》音樂劇演出場刊
劇季
2021
2021/22 劇季小冊子
場刊
2021
《恐懼教室》演出場刊
場刊
2021
《福爾摩斯四圍騰之華生暴走大狗查》 (重演)
場刊
2021
《留守太平間》演出場刊
場刊
2021
《她生》演出場刊
年報
2020
2019/20年報
其他
2020
陳鈞潤紀念特刊
場刊
2020
《底層》演出場刊
場刊
2020
《大偽術爸》演出場刊
場刊
2020
《科學怪人.重生》演出場刊
年報
2019
2018/19年報
劇季
2019
2019/20 劇季小冊子
中英教育報
2019
2018/19 教育報
場刊
2019
《人生原是一首辛歌》演出場刊
場刊
2019
《買。棄。囤》演出場刊
場刊
2019
《完全變態》演出場刊
場刊
2019
《靖海氛記.張保仔》演出場刊
年報
2018
2017/18年報
劇季
2018
2018/19 劇季小冊子
場刊
2018
《羅生門》演出場刊
場刊
2018
《備忘錄》演出場刊
場刊
2018
過戶陰陽眼 (重演)
場刊
2018
《追月亮的人》演出場刊
場刊
2018
《唐吉訶德》演出場刊
場刊
2018
《黃色小鴨》演出場刊
年報
2017
2016/17 年報
劇季
2017
2017/18 劇季小冊子
其他
2017
粵港澳劇本創作比賽得獎劇本集
場刊
2017
《谷爆笠水帶位員》演出場刊
年報
2016
2015/16 年報
中英教育報
2016
2015/16 教育報
場刊
2016
《大龍鳳》(第五鬥)演出場刊
場刊
2016
《孔子 63》演出場刊
場刊
2016
《多次元戀愛》演出場刊
場刊
2016
《相約星期二》(二十一度公演) 演出場刊
場刊
2016
《月愛•越癲》演出場刊
場刊
2016
《錯/覺》演出場刊
場刊
2016
《巴打修女騷一SHOW!》音樂劇演出場刊
年報
2015
2014/15 年報
劇季
2015
2015/16 劇季小冊子
中英教育報
2015
2014/15 教育報 SMILE兒童戲劇課程
中英教育報
2015
2014/15 教育報 校園戲劇
中英教育報
2015
2014/15 教育報 社區戲劇
中英教育報
2015
2014/15 教育報
場刊
2015
《相約星期二(十九度公演)》演出場刊
年報
2014
2013/14 年報
劇季
2014
2014/15劇季小冊子
中英教育報
2014
2013/14 教育報
年報
2013
2012/13 年報
劇季
2013
2013/14劇季小冊子
年報
2012
2011/12 年報
年報
2011
2010/11 年報
年報
2010
2009/10 年報
年報
2009
2008/09 年報
年報
2008
2007/08 年報
年報
2007
2006/07 年報
年報
2006
2005/06 年報
年報
2005
2004/05 年報